温州医科大学 就业网 新闻网 老网站

医大“金”课

当前位置: 首页 >学在医大 >医大“金”课 >正文

医大“金”课 | 《“新青年下乡”社会实践》 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

发布时间:2023-02-13 点击

一、基本信息

“新青年下乡”社会实践》

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

6F7AA

1950B

12639

4A9A

课程负责人

吕一军

团队成员

洪晓畅、叶 圣、阮积晨、刁小行

开课单位

团委

二、课程介绍

“新青年下乡”社会实践》由学校党委于2015年专门发文在全校进行部署。课程以“关爱生命”教育为核心,将医学人文融入3大类9模块实践课程,打造体验式医学人文实践课程。在校内实施由技能传授—文化熏陶—专业拓展—模拟训练等环节构成的知识技能提升教育体系;校外构建社会需求—社会实践—实践反馈—强化修正的实践能力提升教育体系,所有实践模块设置公众宣讲环节,学生需完成至少1次公众宣讲。同时充分利用学校16个国家级基地、27个附属医院实践课程基地和155个农村社区基地,围绕生命健康教育设计医学实践课程。

13E24

在组织应用方面,学生按专业进行模块选课,根据专业特点自主选择完成9选1实践模块课程。全校大二年级学生分2学期完成课程,每模块每学期开课覆盖300人左右,分平行班开展实践教学;教师按模块分类进行授课,分技能导入训练、周末实践、集中性假期实践、小组汇报交流;课程建立社会实践教学领导小组,每年拨款实践课教学专项经费,配备教师、医生、政府工作人员等多类型指导老师。

在课程考核方面,开展多要素考评,包括理论课测试、课程参与、课堂表现、心得分享、分组讨论、总结报告。

18718

FC5A

9B6B

1A4FB

三、课程特色与创新

1.整合校地资源,构建协同化的课程资源融合模式

学校与地方政府组建工作组,形成校地育人合力。整合学校16个国家级基地和分布在温州瑞安市、洞头区、经济开发区、台州椒江区31个街道155个农村社区基地,建立起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实践育人共同体。

2.落实落细落地,推行常态化全覆盖的课程组织形式

要求全校学生学习完成该实践课程。除了开展寒暑假的集中实践,还利用周末开展不间断地实地实践,做到实践教学的全覆盖、常态化。

3.突出医学特色,创设专业化模块化的课程内容体系

课程依托学校医学专业特色,以理论课导入医学生实践基础知识,设立青少年近视防控等三系列九模块的特色实践课程体系,增强了社会实践的专业性。

4.汇聚多方力量,打造“医教研管创”融合的师资团队

形成思政课教师、附属医院医生护士、专业课教师、管理学教师、创新创业专家、社会公益人士及公益项目深度融合的课程团队,目前有36位理论课教师、211位校内外实践课教师。

5.凸显师生主体,建立面向教师学生的双重激励机制

把老师带教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工作量,并与职称晋升相挂钩;学生层面,把社会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,计入必修学分,专门设立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2个专项奖学金。

26AD4

C0A0B

59D6

E6D0

四、课程评价

1.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,实践能力显著提升

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达94.2%。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,我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位居全省高校第一。学校荣获全国“挑战杯”“创青春”系列竞赛、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最高奖19个,2016年“挑战杯”国赛成绩全国第3;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3个;全国大学生“小平科技创新团队”1支。

2.课程思政走入田间地头,全过程育人取得成效

把医学专业课程、思政课从学校课堂搬到田间地头,将“新青年下乡”实践课程与医学、心理学等专业实践应用相结合,使思政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。13名学生获评“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”、全国高校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先进标兵等荣誉,涌现出上海外滩踩踏事故救人“最美护士”、落水救人“最帅实习生”等一批先进典型。

3.实践成效获得同行认可,形成良好社会影响

3个项目获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,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数全国第一,连续三年获全国最佳实践大学称号,2个团队荣获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称号。全国36所高校来交流学习志愿服务、社会实践、创新创业、学生培养经验。媒体报道121次,包含中央电视台、人民日报、光明日报等媒体,中国青年报分上下两篇专题整版报道“志愿服务的温医现象”。学校成为中国“健康扶贫青春行”社会实践发起单位。